近日,舒蘭市天德鄉三梁村省級千畝保護性耕作示范基地彩旗招展、機械轟鳴,舒蘭市召開的2022年秸稈綜合利用暨保護性耕作現場會掀起了今年秸稈肥料化利用新高潮。
縣、鄉、村三級農業相關負責人,家庭農場及合作社主體百余人參加了本次現場會。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關義新現場講解了保護性耕作技術優勢和推廣成效,市農業農村局專業技術人員就多種秸稈還田肥料化利用技術模式進行講解,并現場演示了秸稈歸行機、免耕播種機、條耕機、秸稈粉碎還田機、碎混還田機、翻轉犁等作業機械實際操作的作業效果。
“秸稈覆蓋地表之后,它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減少風蝕和水蝕,那么秸稈本身還有很大的一部分營養,秸稈覆蓋之后還田之后,營養也都還到地里了,所以說這樣的時候土地就會越來越肥沃了。”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敖曼說。
舒蘭市王忠誠家庭農場負責人王忠誠通過現場會學習購買了一臺秸稈粉碎歸行調耕一體機。在政府和農業部門的牽頭下,王忠成免費為天德鄉三梁村村民進行保護性耕作作業。伴隨著收割機緩緩前行,秸稈經機器粉碎后被均勻地拋灑在田間,新的一壟壟玉米播種完畢。整個秸稈粉碎還田、玉米播種作業一氣呵成……
“從2018年來時我就免費幫老百姓保護性耕作,只有把秸稈留在田里,幾年以后腐殖層變厚了,黑土才能找回來,努力把咱們這個黑土保護好,利用好”。王忠成說。
與傳統耕作方式中農業機械反復進地相比,免耕播種只需機器進地一次就可以完成作業工序,出苗率普遍得到了提高,而收割時也不用雇人打包和運送秸稈。60歲村民張慶寶在王忠成的幫助下,很快解決了地里的秸稈,“平均下來1公頃耕地可以省下一千元的種植成本呢”。張慶寶高興地說。
為推進秸稈肥料化利用,舒蘭市通過保護性耕作免(少)耕、秸稈碎混旋翻還田、秸稈粉碎翻埋還田、秸稈堆漚等多種方式利用秸稈,充分實現秸稈無害化處理和肥料化利用,出臺本級鼓勵政策,推廣秸稈粉碎摻混還田、秸稈粉碎翻埋還田、條帶耕作等作業模式。
為充分發揮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的示范帶動作用,進一步提高全市秸稈綜合利用水平,舒蘭市以“五化”利用為主攻方向,成立了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領導,印發了《舒蘭市2022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指導意見》《舒蘭市秸稈綜合利用考核指標體系》,召開市、部門、村三級會議進行安排部署,細化任務分解,落實到具體主體、農戶和地塊,建立秸稈綜合利用展示基地。
舒蘭市抓住有利時機,全面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各項工作,切實讓秸稈取之于田、還之于田,真正實現“秸”盡所能,全面提高全市秸稈綜合利用能力、優化黑土地質量、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今年,玉米免耕播種作業面積已完成5.63萬畝。 |